中国建研院 BIMBase 底座平台实现技术突围 支撑超 6000 项目构建自主可控 BIM 生态
发布时间:2025-04-25 人浏览
近日,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(简称 “中国建研院”)传来重磅喜讯:其自主研发的BIMBase 建筑信息模型(BIM)基础平台(以下简称 “BIMBase 底座平台”)成功突破21 项核心技术,在建筑、电力、交通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。截至目前,该平台已支撑6000 余个项目,覆盖2.8 亿平方米建筑工程(相当于 3900 个标准足球场面积),标志着我国在 BIM 基础软件领域迈出关键一步,打破了长期依赖国外软件的局面。
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科研机构,中国建研院自 2018 年启动 BIMBase 底座平台研发,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 2 亿元,组建跨领域专家团队 200 余人,聚焦 BIM 技术国产化核心瓶颈展开攻关。此次突破的 21 项技术涵盖:
几何建模引擎:自主研发的 ACIS 内核替代技术,支持复杂结构(如空间网架、异形幕墙)的精准建模,建模效率提升 40%;
协同设计平台:实现多专业实时数据联动,解决传统软件 “信息孤岛” 问题,某医院项目协同设计周期缩短 25 天;
轻量化引擎:支持 GB/T 51301-2018《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》,模型轻量化率达 92%,手机端可流畅加载 10GB 级模型;数据安全技术:采用国密算法加密,通过等保三级认证,保障政府及涉密项目数据安全。
“BIMBase 的研发不是简单的‘国产替代’,而是从底层架构到应用生态的全面创新。” 中国建研院 BIM 中心主任李明表示,平台兼容 IFC、GBXML 等国际标准,同时内置《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》等 6 项国家标准,实现 “技术自主” 与 “标准适配” 双突破。
BIMBase 底座平台已在全国 31 个省市落地,形成 “重大工程示范 + 行业普及” 的应用格局:
雄安新区启动区:支撑 18 个地块、超 200 万平方米建筑群的全专业协同设计,通过平台内置的 “绿色建筑评价模块”,助力项目实现三星级绿色建筑目标;
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:在智慧运维阶段应用平台,集成物联网数据,设备维护效率提升 35%,年节省运维成本超百万元。
广东太平岭核电站:完成核岛厂房精细化建模,支持特种设备安装模拟,减少设计变更 120 余处;
深中通道海底隧道:通过平台的地质建模与施工模拟功能,优化盾构机行进路径,缩短工期 15 天。
杭州未来社区项目:运用平台的 “造价算量模块”,精准计算装配式建筑工程量,成本控制误差小于 1.5%;
乡村振兴项目:在云南、贵州等地推出 “轻量化农房设计系统”,手机端即可完成抗震农房建模,惠及超 2 万户农户。
BIMBase 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突破,更在于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:
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:“BIMBase 平台是落实《“十四五” 建筑业发展规划》‘加快国产 BIM 软件研发和推广’要求的标志性成果,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安全可控的底层支撑。”
行业数据显示,我国 BIM 软件市场规模已从 2018 年的 47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128 亿元,但国产软件市占率不足 30%。BIMBase 的规模化应用,有望在 2025 年将这一比例提升至 45%,推动行业成本降低 10%-15%,碳排放减少 8%。
结语
从 “跟跑” 到 “并跑”,中国建研院 BIMBase 底座平台的突破,不仅是一个技术产品的成功,更是我国在建筑领域自主创新的缩影。随着平台生态的持续完善,未来它将成为撬动建筑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的 “支点”,为 “数字中国” 和 “双碳” 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动能。
关于中国建研院
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建筑领域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,成立于 1953 年,承担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、标准编制、软件研发等核心任务,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80 余项。